他們三個人全都在臥室,加上法魯在地板狂喘氣,室內很快就熱到令人氣悶。
嚎哮排演從2016年起耕耘至今的《兇宅》系列,是近幾年企圖心強烈之作。這亦是他們十多年來逐漸摸索出的表演美學。
文:陳怡慈 每個想做情境喜劇的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面貌的《六人行》。2019年,在詩劇場的演出加入三台攝影與一位導播,現場演、現場錄。觀眾看我們的戲,很多時候鬆到忘記自己的社會身分。這個做法的網路迴響頗豐,影片點閱率超越30萬,效應遠比想像中來得大,似乎也自然地讓劇中角色在下戲後,還能有一個空間繼續「活」下去。他們也認為這是一種讓自己上場放鬆的方式。
「崔蕭跟林馬豪在故事裡面有得到什麼成長嗎?好像也沒有,過了三集他們還是一樣軟爛……這就像現代社會有一群人覺得未來沒有希望,寧願一直軟爛下去,這種生活態度值得我們省思:活得開心是否比較重要?」 他們提出的議題很符合近幾年大眾心理學的探討:當努力已經不能達到上個世代設定的主流「成功」定義,人該如何「活」?關鍵評論網亦曾有個專題在討論「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儘管後續還有如《戀愛講義之安室愛美惠》、《住左邊住右邊》等,但電視圈的製作減少。但步子卻不大,直到2015年才成立創新及科技局,負責制訂全面的科創政策。
相比之下,香港資金自由流動,又處於中國主權之下,天然成為中國金融在體外循環的一個中心——不僅是大量優質企業的上市目的地,還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在改革開放後,這一獨特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貿易地位上天差地別,但距離不過一河之隔,這就為香港提供了絶佳機會——轉口貿易。時而嚴肅,嘉賓致辭,普通話、廣東話齊上陣,一板一眼幾乎無異於中國隆重場合的政治講話。
香港的「四個輪子」 不妨先盤點下,香港現在有什麼?香港的兩根經濟支柱是貿易物流和金融服務,分別佔GDP的20%左右。香港開埠之初,就是英國人為打開中國市場設立的貿易據點。
但另一些細節,也能感受到這裏與香港的距離。香港的資源詛咒 香港在科創上的動作不可謂不早,1999年就設立50億港元的「創新及科技基金」哦對了,還有一場現代舞表演。貿易和金融,由此成為驅動香港發展的「雙輪」。
比如中東國家的石油資源。時而嚴肅,嘉賓致辭,普通話、廣東話齊上陣,一板一眼幾乎無異於中國隆重場合的政治講話。貿易地位上天差地別,但距離不過一河之隔,這就為香港提供了絶佳機會——轉口貿易。香港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也說,「科創」對現在的香港來說不是一項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
中國雖然對外開放,事實上則是「國門半開」,不少行業還有關稅,西方高科技禁運也依然存在。香港的另一優勢金融業也頗為類似,早在80年代香港聯交所即成立,彼時中國發展提速,但金融領域發育遲緩,即便時至今日,金融管制依然嚴格。
但上述基金每年投入長期增長乏力,在7億元左右,直到近兩年才大幅增長,但也僅48億港元。香港社會也逐步意識到,破題就在於科創。
金融業聚集的中環,人潮湧動,摩肩接踵,下班高峰,衣著光鮮的打工人排起大長隊等待公交車。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李家超在香港科學園舉行的2022年孵化畢業典禮上發表講話 香港起步早,步子小的一個原因,或許可以套用「資源詛咒」的理論來觀察——這個概念是英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奧蒂(Richard Auty)提出,用來形容某個國家或地區擁有大量某種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反而會形成工業化長期低水平、產業結構難以轉型升級、過度依賴某單一資源的窘境。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商貿之都,踏上科技創新之路,卻起步晚,困難多。另一方面,金融業吸納就業能力極差,佔經濟20%左右,僅創造6%到7%的職位。相比之下,同樣在1999年成立的「深創投」(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發展迅速,在今年僅上半年,就已投資項目1463個,累計投資金額約859億元人民幣。但又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
香港的資源詛咒 香港在科創上的動作不可謂不早,1999年就設立50億港元的「創新及科技基金」。香港大學經管院長蔡洪濱曾表示,對香港經濟觀察越深入越驚訝,整體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指數竟然如此不相稱——人均GDP媲美歐美髮達城市,但基尼係數、科研投入佔比卻與非洲無異。
Photo Credit: BBC NEWS CHINESE 香港科技園建園20週年紀念活動上的現代舞表演 7月6日,走進「香港科技園公司20週年紀念活動」的會場,不難感受到園區的活力,大廳展示著飛行訓練機、顱內微創手術機器人、一台無人搬運車,甚至一個低軌高頻衛星。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副教授莊太量解釋,香港在轉口貿易中收取「手續費」獲利,以2018年為例,轉口貿易量是香港GDP的三倍左右,香港只要收取6%左右的服務費,規模就能達到GDP的20%。
以美國為例,美國1992年通過《美國—香港政策法》,授權美國政府在香港主權移交後繼續在貿易上給予香港與中國大陸不同的待遇,包括關稅和出口管制等。但步子卻不大,直到2015年才成立創新及科技局,負責制訂全面的科創政策。
然而,香港要博一個「科創」的未來,卻有必要先思考「為何搞科創?困難在哪裏?如何走下去?」三個問題。而各國對於香港和中國內地則區別對待。出席這場活動的香港新特首李家超說「沒科創,沒未來」。相比之下,科學園人煙稀少,位置偏遠,搭乘的士去,司機第一時間甚至沒有反應過來是哪裏。
相比之下,香港資金自由流動,又處於中國主權之下,天然成為中國金融在體外循環的一個中心——不僅是大量優質企業的上市目的地,還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在改革開放後,這一獨特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泠一撰文表示,與多為國際智庫研究員交流後達成共識,香港的未來,除了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這兩個輪子,還應加上北部都會作為經濟戰略腹地,以及把打造國際創科中心作為戰略突破口,「如同汽車四個輪子間的緊密配合」。大量就業人口被擠壓進餐飲、零售業的低端崗位,而且這些崗位上升空間有限,阻礙社會流動性,拉大貧富差距。
這兩個產業蓬勃發展,與香港自身努力不無關係,但也是「老天爺賞飯吃」。時而甚至有點荒誕,一眾模特穿著由科技產品啟發的奇裝異服,上台走秀,與企業創始人們背靠背站定,後者往往手足無措。
香港的「四個輪子」 不妨先盤點下,香港現在有什麼?香港的兩根經濟支柱是貿易物流和金融服務,分別佔GDP的20%左右。2004年時保持多年的全球吞吐量第一拱手相讓,此後被上海、深圳、寧波、廣州紛紛超過,排名已掉到第九。但另一些細節,也能感受到這裏與香港的距離。全世界可能都找不到這樣一場別具一格的活動——時而有趣,熱情幽默的主持人,白人面孔卻操著熟練粵語,上百個來自世界各地創業者,一起把帽子拋向空中慶祝「畢業」。
香港開埠之初,就是英國人為打開中國市場設立的貿易據點。!function(s,e,n,c,r){if(r=s._ns_bbcws=s._ns_bbcws||r,s[r]||(s[r+_d]=s[r+_d]||[],s[r]=function(){s[r+_d].push(arguments)},s[r].sources=[]),c&&s[r].sources.indexOf(c)。
園區正中是一顆巨大的蛋形建築,似乎寓意這裏的使命——科技創新企業的孵化器。Photo Credit: SCIENCE PHOTO LIBRARY / BBC NEWS 在衝擊下香港葵涌貨櫃碼頭的全球排名連年下跌 通過轉口貿易,幾乎沒有製造業的香港,卻成為全球第六大商品輸出地。
然而,近年來,僅靠這兩個輪子,似乎跑得越來越不穩了: 一方面,中美對峙愈發激烈,美國威脅取消香港獨特的貿易地位,再加上中國其他港口設置保稅區等措施(比如海南自貿島),以及裝卸自動化革新帶來的低費用,多少會稀釋香港的優勢,讓香港港的吞吐量排名不斷下滑。貿易運輸業聚集的葵青碼頭,貨櫃累積如山,吊車的手臂伸向天際,鱗次櫛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